《皇舆全览图》是清朝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间由康熙皇帝主持,西方来华传教士与清朝官员合作完成全国大地测量并绘制的之一幅大型实测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有多个刻本和绘本,这里所展示的《皇舆全览图・广东》局部是1721年的刻本。该图采用斜交经纬网,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图上画出了今香港的大帽山、急水门和大屿山岛等地(图中加框处)。图中的“大溪山”即是大屿山岛。“大澳”是大屿山岛西部的著名渔村,大澳处于离岛之上,远离烦嚣的市区,较少受都市化的影响,这里仍旧保留早期香港的渔村风貌。16世纪,葡萄牙人抵达中国南部沿海,曾占领大澳一带并建有据点,后在屯门一带被明朝军队击退,史称“屯门海战”。
图名:《广东通省水道图》局部
该图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存档资料,这幅地图是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和汉学家恒慕义在中国获得,然后转赠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这幅图重在描绘广东省的河流水系,也表现了府县、村落及沿海的军事布防。地图上绘出了今香港地区的大屿山岛和九龙半岛,香港岛则没有表现出来。大屿山岛上有炮台,其对珠江口的军事防守意义由此可见。
Leopold George Heath是一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1843年他被任命为“鸢尾花”号战舰的中尉,1846年随“鸢尾花”号来到香港并绘出了这三幅从港湾看香港的画作。当时,英国海军的低级军官常被鼓励为英国水道测量局绘制世界各地港湾的绘画,这些港湾绘画可以被用作其他船只的导航之用。1847年,英国水道测量局出版了Leopold George Heath的这三幅作品。之一幅是从维多利亚港看九龙半岛,第二幅是从维多利亚港看香港岛,第三幅是从海上看大屿山岛。图框上下标出了相应地物的名称,如第二幅标出了“Victoria Peak 1774feet”,即今太平山。太平山是香港岛的更高山(海拔为554米),从香港开埠以来,太平山一直都是香港的重要地标,为香港开埠之初获港英当局冠以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之名的三大地标之一。
绘制者:和神父(Simeone Volonteri)
和神父,也称“安西满”,是意大利来华传教士,生于米兰,曾先后到中国的香港和河南等地传教。1860年2月,和神父来到香港。根据该图的英文图题信息,这幅地图是和神父历经四年绘制而成的。全图反映的是当时的广东省新安县和香港两个地区,两地分别以蓝色和红色做区别。第二次 *** 战争后,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区域被割给英国,所以九龙半岛和香港岛同为红色。其时,大屿山岛、南丫岛等地尚未被租借给英国,它们在图上被表示为蓝色,属于新安县。这幅地图可以反映第二次 *** 战争后英国在香港的占领范围。此外,该图已出现“上环”、“中环”和“下环”的地名。除了《新安县图》外,和神父还绘制了一幅专门的香港地图,刊登于1874年的法国传教期刊中。
该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绘制的是香港岛中环、上环和太平山顶的地域范围。在图的上部可以看到“扯旗山顶(THE PEAK FLAG STAFF)”(图上加框处)的注记,其所指就是太平山顶,太平山曾名“扯旗山”。扯旗山顶的右上方是“皇家山顶住所”(图上加框处)的注记,从1867年到1930年间,太平山顶是香港总督的别墅所在地。因而,我们在图上可以看到一条从皇后大道延伸至太平山顶的名为“PEAK ROAD”(山顶道,今旧山顶道)的公路。在图上,还可以看到一条“山顶火车路”,这就是今天的从花园道总站出发到山顶总站的山顶缆车。该图之所以将其称为“火车路”,是因为这条线路铺设的是火车轨道,而其牵引动力是靠钢缆拉动,今天便以“山顶缆车”称之,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缆车。香港开埠初期,往来于太平山与中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轿子。早在1881年,伍廷芳率先提议在香港岛兴建电车系统。1883年,港英当局同意首先发展山顶缆车。该工程于1885年9月开工,1888年5月30日剪彩通车。
该图是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和出版的一幅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图,是一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图,它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图中的主图表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画出了区旗和区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界用蓝粗的虚线表示,其地域范围基本是承袭了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的香港地域范围。附图则表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在主图上,我们看到在九广铁路基础上修建的京九铁路,京九铁路使得内地与香港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香港回归之时,香港的发展已在全港铺开,元朗、屯门、大埔、粉岭一带都已有成熟的建成区,位于大屿山赤�v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也将建成并将投入使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与香港一衣带水的深圳市也已发展了起来,在图上可以看到两处规模很大的建成区。
海报